城市环境卫生“以克论净”,凡是听到这一说法的人,无一不表现出惊讶与怀疑,记者也不例外。然而,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在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对外宣布:市区环境卫生达到了“两个5”标准,即城市道路浮尘每平方米不高于5克、地表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。从数据看,这个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城市,不仅做到了“以克论净”,而且做得很好。那么,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?记者1月中旬前往这个西部小城市实地调查,一探究竟。
到达中卫已是下午两点多,虽已是三九隆冬,但午后的阳光还是让人感到了丝丝暖意。出了高速公路,进入中卫市新城区,记者看到,道路笔直宽阔,往来的行人、车辆并不多,路面干净,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一点不为过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树木林立,精心修葺的灌木高低错落,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个临近沙漠的西部小城市。
改善环境,发展旅游,“以克论净”应运而生
见到中卫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、副局长赵吉文,记者首先抛出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:城市环境卫生为何要“以克论净”?这样做符合实际吗?赵吉文答道:“中卫提出‘以克论净’以来,外界质疑的声音始终未断。两年多的实践证明,我们做到了,‘以克论净’不是噱头!”
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,中卫市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。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、以丹霞地貌著称的寺口子旅游区等,每年吸引200多万游客观光游览。近年来,中卫市委、市政府将旅游优先发展置于城市发展四大战略之首,力争将中卫打造为休闲、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。
“要让游客愿意来,来了玩儿得好,走了还想来。除了要有美景,良好的城市面貌也是重要因素,而环境卫生是城市面貌最好的名片。因此,中卫市政府把加强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来抓。”赵吉文告诉记者,“环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式管理,环卫工人干得好坏,单凭眼睛看,很难衡量。要提高环卫工作水平,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,这就需要有一个抓手,找到可以评价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和方法。”
中卫市因地处沙漠边缘,风沙较大,施工渣土车拖泥带水上路污染路面现象时有发生,市区道路不及时清扫就会尘土飞扬,加上市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,乱扔垃圾等行为普遍存在。赵吉文说:“为有效解决这些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,中卫市大胆提出‘以克论净·深度清洁’的城市环卫工作新机制,用天平称量道路浮尘的重量,用秒表计算地表垃圾停留时间,指标可量化,方法好操作。”
建章立制,明确责任,深度清洁不留缝隙
2012年10月,中卫市政府出台城乡环境卫生深度清洁管理办法,全面推行环卫工作精细化管理。随后,又相继出台了城市道路车辆运输防渗、防撒、防漏监管规定、城市管理岗位达标标准与处罚机制等文件,为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。
长期以来,中卫市环卫设施落后,主要依靠人工清扫,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,作业效果不佳。赵吉文介绍:“中卫市2004年建市,到2012年市区内的道路改扩建、棚户区改造等大规模城市建设已基本完成,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为机械化清扫奠定了基础。”2012年10月开始,中卫市政府先后投入2200余万元,购置了29辆大型洗扫车、干扫车、人行道洗扫车等,变过去单一的人工清扫为机械清扫与人工保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,道路清扫全部由机械完成,人工只负责捡拾地表垃圾。新的工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,也使环卫工人数量由578人减少到378人,实现了减员增效。
中卫市区环境卫生保洁面积约650万平方米,相当于14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。为达到机械清扫与人工保洁无缝衔接、深度清洁的目标,市区划分了159个道路人工保洁责任点和26个广场公园人工保洁责任区。机械车辆负责清扫道路,每天16小时分两班作业,以路面1平方米的浮尘克数作为量化考核指标。每个保洁责任点由两名捡拾保洁员全天16小时轮班作业,以地表垃圾停留时间作为量化考核指标。赵吉文说:“我们为所有保洁车辆安装了GPS定位仪和对讲机,在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洗扫车辆的行车路线、加水、排污等工作情况。捡拾保洁员也都配有手机,一旦发现施工渣土车遗撒情况,可立即报告。相关人员及时通报城管人员追查清扫。”
“标准有了,制度有了,将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,是‘以克论净’成功的关键。”赵吉文介绍,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监管考核机制,成立了1个考核组、4个监管组,每天安排9名监管检测员、4名考核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与考核,并依规对不达标区域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,做到层层监督、层层考核,层层抓落实。
现场实测,反复论证,“两个5”标准不苛刻
如何检测1平方米的浮尘到底有多少?在中卫市平安大道上,监管检测员高婷从车里取出天平和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木框,向记者展示检测过程。她将木框随机铺在路面上,用刷子在这个面积1平方米的区域里将浮尘刷进簸箕,再将尘土倒进天平托盘,天平显示重量为0.8克。这个结果远远低于中卫规定的“5克”标准,检测合格。像这样的检测,每天要随机选取84个点进行。
考核标准历经3次调整,目前沿用的是“两个5”标准,即“城市道路浮尘每平方米不高于5克,地表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”。“5克”用于考核机械清扫的工作质量,“5分钟”则用来考核捡拾保洁员的工作质量。
这样的标准是如何测算出来的?环卫工人能做到吗?赵吉文告诉记者,“以克论净”是一种创新大胆的提法,设多少克考核标准才算合理,并无依据可循。为此,市领导多次带领环卫管理人员上街试扫、捡拾垃圾,经过反复实测、论证,最终于2012年10月确立了“25克、8分钟”的标准。由于执行效果较好,这一标准于2013年1月被提高到了“15克、8分钟”,同年6月被提高到了“5克、5分钟”。
万事开头难!赵吉文坦言:“刚刚推出这一标准时,社会上不理解,认为做法过了。我们的工作也遇到一些阻力,主要还是认识上的问题。毕竟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方法,从环卫工人到管理人员都需要有一个思想转变和适应的过程。实践证明,环卫工人正常工作,达标并不难,随着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及市民素质的逐步提高,工作量还会越来越小。”
环卫工人马冬亲负责的责任点位于市中心最繁华地区——鼓楼北大街,这里商场、饭店集中,行人多、车辆多,也是容易产生地表垃圾的区域。记者在一家商场门前看到,她一手握着笤帚、一手拿着簸箕,飞快地清扫着路面,但簸箕中的垃圾并不多,一个烟头和少量尘土。在问及是否了解“以克论净”、工作能否达标时,她笑着说:“知道!知道!干保洁10年了,现在的条件好多了,简单扫扫、捡捡垃圾,还有电动车,轻松多了!环境越来越好,乱扔垃圾的也少了,用心干还是能达到。”
提高待遇,人性化管理,环卫工人有干劲儿
41岁的马冬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每天工作8小时,早上6点上班,4个小时轮班,中间可以回家做饭、干家务。她告诉记者:“辛苦是辛苦,但这份工作待遇好,每月拿到手的工资有2000元,干得好还有奖励。”说起环卫工人的待遇,她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“比起以前在家自己干好多了,单位发的工作服冬天两套、夏天两套,羽绒服、棉鞋、单鞋、帽子什么都有,好着嘞!”
为了激发环卫工人的工作热情,中卫市政府舍得投入,不仅为其建立了养老、医疗、工伤、失业、生育5项保险,还大幅提升了工资待遇。“以前环卫工人工资每月到手不到1000元,现在加上保险可以达到3000元,每月还发120元早餐补贴,和当地星级宾馆服务员的工资相当。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全国来讲也算是高的。”赵吉文说,“我们每年面向社会招聘环卫工人,竞聘上岗,每月评选优秀,奖励100元;每年评选先进,奖励500元~800元。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环卫工人爱岗敬业,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,切实提高了环卫工作质量。”
环卫工人每天忙碌在中卫市的大街小巷,亮绿色的身影已经成了这座城市靓丽的风景。中卫市为环卫工人统一定制了工作服,夏季工作服是浅灰色上衣、白色裤子、亮绿色马甲,冬季是浅灰色上衣、裤子和亮绿色羽绒服。中卫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所副所长万玲解释说:“服装鞋帽都是质量过硬的名牌产品,之所以选择亮绿色作为标志色,主要是安全考虑,颜色醒目,易于辨认。选择浅色服装,是为了改变环卫工人形象。我们要求环卫工人每天保持服装清洁。自己的衣服不干净,大家对你的工作也就没信心!”
中卫市还注重人文关怀,建设了“环卫职工之家”,为环卫职工工作之余提供一个学习、休闲、娱乐的场所;在春节、中秋节等重大节日,市领导亲自慰问环卫工人,送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。待遇的提高,社会的认可,也使得这个岗位渐渐有了吸引力,不仅队伍稳定了,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。目前,中卫市环卫工人的平均年龄为42.2岁,年龄最大的56岁、最年轻的只有24岁。可以说,这是全国最年轻的一支环卫工人队伍。
全民参与,多方协作,“以克论净”成现实
市民李女士是宁夏中宁人,嫁到中卫20多年了,经营着一家小超市。谈起中卫这两年的变化,说的最多的就是“空气好、环境好”。当问及是否了解“以克论净”时,她表示:“市政府发了好多次倡议书,大家都知道。环卫工人天天在街上捡拾垃圾、打扫卫生,很辛苦!报纸、电视天天都在宣传爱护环境、讲卫生,城市越来越干净!”
2013年4月,中卫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,现场与公安、交通、教育、旅游等部门负责人签订环境卫生保护责任书,明确各部门责任,形成了多部门协作维护城市环境的机制。在发布会上,市政府还以378名环卫工人的名义向全市发放近50万份倡议书,并在入市公路口设置发放点向外来车辆发放,号召大家爱护城市环境、尊重环卫工人劳动、自觉维护城市卫生。此后,市政府又先后3次发放近50万份倡议书,营造了全社会齐抓共管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。
据中卫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倪德新介绍,“以克论净”工作启动以来,中卫市从源头抓起,从教育市民抓起,加大了宣传力度。每天安排人员上街宣传,现场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劝导;在出租车电子显示屏上反复播放“爱护城市环境卫生,做文明人;尊重环卫工人劳动,不乱扔垃圾”的字幕……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,中卫市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。
在中卫市人民商场门前,三四个市民正在一个广告牌前驻足观看,走近才发现,这是一个“中卫市民不文明行为曝光台”,上面贴了两排10幅照片,有随地吐痰的、有扔烟头的。倪德新告诉记者:“全市15家大商场门前都设置了这样的曝光台,刚开始贴满了照片,现在越来越少了。中卫市的报纸、电视每天也会曝光记者在街头抓拍到的不文明行为。”除此之外,还设立了12319环境卫生监督举报热线,24小时专人接线,及时处理举报信息。“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,使市民素质不断提升。如今,70%的市民不再乱扔垃圾,大街上的垃圾越来越少,市民捡拾垃圾的行为越来越多,市区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极大提高。”
中卫“以克论净”吸引了不少城市学习取经,在赵吉文看来,这是一项系统的、全方位的工作,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,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,更需要大家的长期坚持。“未来,我们还要在制度和细节上进一步完善,让工作更加细致,让城市更加清洁!”
记者观察
对症下药解难题
硒砂瓜甘甜味美,这两年在北京卖得很火。记者乘车从银川到中卫,走过的高速公路正好经过一片硒砂瓜产区。据说,过去每逢硒砂瓜上市,就会有瓜农到高速公路上卖瓜,屡禁不止。前年夏天,当地政府特意在高速公路两侧建起服务区,搭起交易大棚,方便农民卖瓜,高速公路上卖瓜的现象基本消失了。
事实上,瓜农和买瓜人都不愿意冒险在高速公路上交易,但又有需求,禁止买卖行不通。于是,当地政府转变思路,变堵为疏,建起交易市场,满足大家需求,难题迎刃而解。善于发现问题,想办法解决好问题,是抓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。在这一点上,中卫“以克论净”与上面的小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
环境卫生是城市面貌最好的名片,对于中卫这座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的城市来说,抓好环境卫生工作不仅关系着市民的居住环境,也关系着当地经济的发展。为此,中卫市委、市政府下决心从提升环卫工作质量入手,彻底改变城市环境脏乱差状况。
影响环卫工作质量的“短板”在哪里?中卫城市管理者分析认为,环卫工作一直是粗放式管理,干得好坏很难衡量,必须找到评价质量的量化指标和方法。经过现场实测、反复论证,他们结合当地实际,大胆创新提出“以克论净”,走上了环卫工作精细化管理之路。转变环卫工作模式,强化监管考核;提高环卫工人待遇,推行人性化管理;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提高市民素质……一系列措施使城市环境卫生有了极大改善,“中卫经验”在业内树立了标杆。
为卖瓜找出路也好,治理环境卫生也罢,城市管理工作虽然涉及面广、难题多,但只要细心找准问题的症结,广开思路,用心寻找“良方”,大胆施策,破解难题其实并不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