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铁九局承建的伊春鹿鸣钼矿,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露天钼矿采剥项目,矿区面积4.6平方公里,钼矿石量8.14亿吨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矿石5万吨,年处理矿石1500万吨。工程自2010年开工以来,累计完成采剥量超1.5亿立方米,连续15年实现安全生产"零事故"。2025年伊春采矿厂获评中国中铁"红旗项目部"。
"智慧党建"赋能生产变革。"过去统计产量靠人工抄表,现在鼠标一点全明了。"党支部书记李冰峰指着智慧矿山云平台介绍。该项目创新采用"党员责任区+数字网格"管理模式,将6个党员责任区与13个先锋岗嵌入生产全流程;通过"设备健康度""油耗异常预警"等数字化看板,实现党建考核与生产指标同屏显示。项目先后获得伊春市工人先锋号、黑龙江省"安康杯"竞赛优胜班组等荣誉,党支部攻关课题荣获中铁九局优秀攻关课题一等奖。
"精神富矿"滋养产业铁军。项目创新"班前十分钟"党员微党课,将政治学习与安全交底深度融合,培育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文发,多名优秀项目职工荣获伊春市五一劳动奖章、伊春市"好师傅好徒弟"等荣誉。零下35℃的严寒中,电铲司机李建国操作着价值千万的"钢铁巨兽",他说:"咱们挖的是钼矿,更是精神富矿!"15年来,这支队伍累计创造产值超45亿元。
"云上矿山"重塑生产逻辑。"通过把财商法采'四融合'与'人机料法环'五要素系统集成,不仅让每个螺丝钉都有数字身份证,更让每度电、每升油都产生数据价值。"项目经理赵帅介绍。在调度中心,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:30台矿车运行轨迹、14台钻机工作状态、近百台设备的柴油消耗明细……使每个螺丝钉都有数字身份证。仓储物流中心主管陈永波展示的"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",让维修成本直降10%。更令人称奇的是"AB油箱智能切换"技术,通过算法精准控制柴油标号混配,达到了节省燃油的效果。这个青年创新团队荣获了2022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,获得6项新型实用专利、1项软件著作权,1项省级QC成果。
"绿色算法"守护林海雪原。项目部积极践行"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"理念,结合绿色矿山创建要求,推动创建矿山采剥全产业链品牌优势,优化"爆破—铲装—运输"采剥工艺,爆破冲击波达到了0.8厘米/秒以内,比国家标准还严30%。项目部还利用爆破产生的废弃矿石维修挡墙、修平道路,利用铲装设备对边坡形象进行修整及采区边界绿化,实现了"采一座矿山,还一片林海"。同时,对采矿工业场地矿用自卸车洗车间进行完善,修整取水、污水沉淀及排放设施。配置专用降尘设备用于采区爆破后抑尘,做到采区喷洒全覆盖,确保无扬尘。
"钢铁裁缝"的毫米追求。机电车间里,焊花飞溅如星。高级电焊技师赵吉军每次在矿车底盘作业,焊接误差不超过0.5毫米,他的"矿车大梁裂缝修复"技术,为项目创造了价值。项目推行的"1+N"导师带徒模式,已培养出48名技术骨干,其中90后占比达65%。"现在年轻人抢着学技术,咱们的‘吕文发劳模工作室’报名都要排队!"赵师傅自豪地说。该项目工作室先后荣获"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""中国中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""伊春市劳模和工匠(人才)创新工作室""铁力市劳模创新工作室”等称号。
"冻土课堂"锻造硬核团队。凌晨三点的极寒矿区,探照灯刺破-40℃的夜幕。以吕文发为首的青年突击队正在实测自主研发的"矿卡无人驾驶集群系统"。这支"矿山极客"团队创新性地为新能源矿卡装配"电热马甲",成功攻克了极寒环境下电池续航锐减的行业难题。他们结合"用于露天矿冬季台阶爆破破碎冻层的起爆网络"专利技术,构建起一套智能化采矿体系,通过优化爆破网络参数,精准破碎冻土层,实现了严寒环境下连续高效作业。
"循环经济"延伸价值链条。项目聚焦"效益提升、价值创造",加强与地方政府、业主单位的紧密联系,通过优化管理资源、全员建言献策及风险抵押机制等举措,提升项目盈利水平与资金保障能力。积极推进无人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及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,并深度参与抽水蓄能电站、堤防修缮等民生水利工程,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。